新工科产业学院

莆田学院实践队探秘木兰溪 解码生态治理中的青春担当

作者: 时间:2025-07-02 点击数:

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6月29日至7月1日,莆田学院“溪途同舟”实践队在林泽霖、郭璐两位老师的带领下,于福建省莆田市开展了以木兰溪生态治理为主题的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。此次实践响应生态治理号召,旨在通过实地调研,将专业学识与实践相结合,探寻木兰溪从“水患之河”到“生态之河”的蜕变密码,书写青年助力生态保护的青春答卷。

水上课堂:见证河道蝶变

实践首日,队员们登上北大码头的水上巴士,沿木兰溪主航道向玉湖码头进发。清澈的河道倒映着两岸繁茂的植被,生态驳岸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防洪功能融合在一起,这与队员们想象中“水患之河”的模样相去甚远。“以前是‘雨涝一条线,天晴一块板’,现在可是‘水清岸绿鸟翩跹’。”船长向队员们介绍了木兰溪“截污控源、清淤疏浚、生态修复”的治理过程,让大家对这条河流的蜕变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乘坐水上巴士考察木兰溪河道治理情况。林泽霖 供图

三天时间里,队员们的镜头记录下了亲水平台上人们的欢声笑语、休闲绿道上晨练者的身影以及水利设施稳健运行的场景。在玉湖码头,他们偶遇了正在工作的水质监测人员,见识到了科技在河道治理中的力量。全流域实时监测系统如同“智慧眼睛”,时刻用数据守护着每一段水域的清澈。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“课本里的‘系统治理’是概念,亲眼见了才懂它的分量,这‘水上课堂’比任何讲义都生动。”

展馆研学:触摸治理智慧

走进木兰溪治理展览馆,实践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 “对话”。在“千年水患・世纪治理”主题展区,图文展板、多媒体演示与实物模型串联起木兰溪的治理脉络。从199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防洪工程现场办公会,到“科学治水、生态治水、系统治水”理念的落地,再到“裁弯取直、筑堤护岸、疏浚河道”的工程实践,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治理的智慧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木兰溪治理展览馆参观学习。郭璐 供图

数字展厅内,队员们借助AR技术“亲历”了河道的变迁。指尖滑动间,昔日洪涝场景与今日生态画卷交替呈现。老照片里淹没农田的洪水、规划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、展厅中央闪耀的获奖证书,让“综合治理、人水和谐”不再是抽象概念。队员们在讨论中感慨:“原来一条河的改变,需要几代人用科学与坚持去雕琢。”这场展馆之行,让生态治理的“智慧密码”变得可触可感。

村落实践:青春赋能惠民

北大村的田埂上,实践队的脚步与村民的劳作身影交织。这里曾是木兰溪洪涝重灾区,如今却因治理焕发新生:860亩生态农业园里果蔬茁壮,休闲观光带上游人不绝。队员们走进农家院落、田间地头,用访谈记录下治理带来的民生变化。“再也不用汛期搬家”“靠着果园和游客,收入翻了番”,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幸福的分量。

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北大村田间荔枝种植园。曾欣欣 供图

队员们的专业技能在此刻有了用武之地。他们发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优势,为村里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优化运营方案:通过用户画像分析精准定位消费群体,基于销售数据挖掘热销品类与潜在需求,助力平台实现精细化运营;设计融入木兰溪元素的包装时,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河道治理前后的生态数据转化为直观图案,让包装既具地域特色又富含生态内涵;还用短视频记录果园风光与治理故事,并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追踪视频传播数据,优化投放策略以提升曝光量。

“以前学的数据分析、算法模型,在帮助村民拓宽销路时,才真正有了温度。”一位队员说。当看到村民手机里因精准运营而持续增长的订单消息,大家真切体会到“生态 + 产业”良性循环的深意——大数据技术不仅能解码生态治理的规律,更能为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搭建桥梁。

三天实践中,队员们累计发放调研问卷500份,走访河道沿线10个村落与10余处水利工程。从水上考察到展馆研学,从村落调研到助农实践,他们在木兰溪的变迁中读懂了“生态治理”的多重含义——不仅是河道变清、堤坝筑牢,更是民生改善、产业兴旺。

带队老师林泽霖总结道:“学生们把论文写在木兰溪畔,收获的不仅是实践技能,更是对‘青年担当’的深刻理解。”未来,他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所得,继续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,让星火之光,照亮更多绿水青山。


(叶晨曦 郭璐)

学院地址: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   邮编:351100    院办电话:0594-2689080   书记、院长信箱:ptuxgk@ptu.edu.cn

 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