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近日,体育学院联合工艺美术学院、土木工程学院、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共21名师生组成“青颜悦农”乡村振兴实践团,深入城厢区华亭镇后塘村,以“设计赋能+健康服务+生态调研”的多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为传统村落注入青春动能。

墙绘为笔,绘就乡村活力篇章
在莆田后塘村斑驳的老墙上,实践团成员正用画笔让龙眼“挂”满墙头——钛白颜料点染的果蒂泛着微光,橙黄与赭石调和的果肉仿佛能滴出汁水,甚至连龙眼壳上的鳞斑纹理,都掺着当地土壤颗粒增加真实触感。莆田学院“青颜悦农”实践团带着调色盘与乡村记忆,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龙眼、枇杷等元素融入8面主题墙绘。当荧光颜料在艳阳下勾勒出果实的轮廓,当制茶工序化作流动的水墨长卷,这些会“呼吸”的墙绘不仅让老厝焕发新生,更把乡村美学谱写成了可触摸的立体教科书。

健康为墨,书写乡村康养画卷
“您这肩颈像拧麻花的麻绳,得这样松...”实践团成员掏出弹力带演示“采茶工间操”,并为村中居民进行肌肉康复放松,老厝的雕花窗棂间,传出阵阵讲解声与轻笑声。此外,他们还在村中开设“银发按摩站”,为茶农设计“采茶工间操”,将“健康课堂”带进古村角落,用青春活力谱写乡村健康画卷。

环保为钥,解锁乡村生态密码
实践团的“水质侦探”们则背着采样箱奔波于水库与农田。“木兰溪支流的氨氮含量比去年下降0.3mg/L。”成员展示检测数据,他们不仅完成12份水样分析,更发现当地枇杷种植使用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。其中“茶旅+生态研学”的构想,让村委看到了绿色发展新可能。

创意为桥,共织农文旅融合网络
“桂圆包装要突出‘龟山禅茶’IP!”在村委会议室,实践团成员展示的文创设计稿让茶农林大叔直呼“想不到”。他们将龟山禅寺的铜铃声纹转化为包装肌理,把茶农炒茶的手势设计成卡通LOGO,首批样品刚摆上展示中心就被游客抢购。
实践团成员还把调研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展板:用桂圆壳拼贴的后塘地图、茶叶制作流程的立体模型、水质检测结果的互动图表,吸引村民与游客驻足讨论。“原来我们的茶叶能作出这么多文章!”茶厂老板的惊叹,印证着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。
当实践团成员离开时,夕阳正为新绘的墙绘镀上金边,那些融合了建筑线条、生态符号与运动轨迹的画面,恰似莆院学子通过这场跨越四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,留给乡村的“青春算法”——不是短暂的色彩涂抹,而是用学科交叉的智慧,为乡村全面振兴编写可持续运行的程序。

(体育学院记者团 周嘉璇)